【工作室日常】在90後平面設計師的共同工作室 目擊對紙本的愛情
工作室日常 夢想、工作與喜愛事物合一的地方 撰文=駱亭伶 攝影=吳毅平 今年夏天在進行《一個人》特刊後製收尾時,我到平面設計師Peter張溥輝的工作室。通常編輯親自跑到外包設計的工作室
工作室日常 夢想、工作與喜愛事物合一的地方 撰文=駱亭伶 攝影=吳毅平 今年夏天在進行《一個人》特刊後製收尾時,我到平面設計師Peter張溥輝的工作室。通常編輯親自跑到外包設計的工作室
我並不喜歡栽種植物。每當投入情感栽種的植物,莫名其妙地乾枯或死亡,我都覺得自己從手指尖到手腕,整個變成灰黑色。人家擁有的是充滿生機的綠手指,我擁有的卻是飄散死亡氣息的黑手指,真的是情何以堪呀?
Bob Dylan作品浩如煙海,然而若只能提一兩首歌,所有媒體文章都不敢遺漏〈Like a Rolling Stone〉(1965)。《滾石》雜誌把它列為「史上最偉大歌曲」榜首,2014年,五頁寫在旅館便箋的這首歌詞手稿公開拍賣,落鎚價兩百萬美金,創下歷史紀錄,足見其分量。
成為大叔之後,昔日的叛逆和後青春期的自以為是有些許鬆動,大叔現在完全配合媽媽的指令,因為媽媽只有一個,比賽明年還有,再精彩的比賽看重播也是可以的。
中年大叔的生活偏見 昔日叛逆文青.走過後青春期.如今是個大叔 撰文=黃威融 30歲之前就是個文青,進入後青春期之後改變並不多,如今40好幾確認大叔無誤。曾是廣告人、寫作者和總編輯,近幾年和一群年紀相近
許多中外名導都喜歡長期與同一位女演員合作,譬如侯孝賢與舒淇,小津安二郎與原節子。2011年至2014年間,導演趙德胤以每部不到一萬美元,拍攝期不超過十天的方式,拍了三部電影劇情長片《歸來的人》、《窮人。榴槤。麻藥。偷渡客》、《冰毒》,女主角吳可熙既是演員,也是幕後班底,今年兩位以《再見瓦城》同時入圍金馬獎,特別邀請具有革命情感的兩人,分享一起拍電影的歷程。
持之以恆的減量之美 一種生活 每天學習斷、捨、離 一直以來我提倡的不是「減塑」,而是「減量」。減量其實就是斷、捨、 離。我自 15 歲開始不斷搬家,直到現在,在持續搬家的過程,反覆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。
Cover story 055We can’t live without Taiwanese food 刈包店的設計異想五坪空間 點亮百年光明 ┃ 盛橋刈包 ┃ 史奈普 Snapple 臺
散發熱度的綠色鋪子在花市閃閃發光 一種店鋪 感受花葉的四季更迭 當你喜歡一件事物時,圍繞在它四周的一切,也會跟著閃閃發光。 我在花市店家「排骨葉材」老闆身上,看到這樣的美麗。多年前,記得第一次走逛內湖
我總是相信,不管世態炎涼,一枝草一點露,有燈就有人。就像當年外婆埋鍋造飯,在竹山賣起小吃,再寒傖的小鎮,再起落的人生,也就有了重燃生機的溫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