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小棣 × 陳玉勳|直爽又敬業的文英阿姨 總有一天會在哪相見吧
美國商船「羅妹號」(Rover)在恆春半島南端遇暴風發生船難,船員登岸求生時來到排灣族龜仔甪社領域,龜仔甪部落百年前曾遭洋人入侵差點滅社,為保護族民並為祖先報仇,奪走13 人性命,史稱「羅妹號事件」。以此為基礎寫成的小說《傀儡花》,後改編成電視劇《斯卡羅》,歷經無數艱難,終於要在對於臺灣人而言也相當辛苦的時刻上映,無論是先民還是現在的我們,持續團結、找到生存之道的生活方式,始終不變。
美國商船「羅妹號」(Rover)在恆春半島南端遇暴風發生船難,船員登岸求生時來到排灣族龜仔甪社領域,龜仔甪部落百年前曾遭洋人入侵差點滅社,為保護族民並為祖先報仇,奪走13 人性命,史稱「羅妹號事件」。以此為基礎寫成的小說《傀儡花》,後改編成電視劇《斯卡羅》,歷經無數艱難,終於要在對於臺灣人而言也相當辛苦的時刻上映,無論是先民還是現在的我們,持續團結、找到生存之道的生活方式,始終不變。
美國商船「羅妹號」(Rover)在恆春半島南端遇暴風發生船難,船員登岸求生時來到排灣族龜仔甪社領域,龜仔甪部落百年前曾遭洋人入侵差點滅社,為保護族民並為祖先報仇,奪走13 人性命,史稱「羅妹號事件」。以此為基礎寫成的小說《傀儡花》,後改編成電視劇《斯卡羅》,歷經無數艱難,終於要在對於臺灣人而言也相當辛苦的時刻上映,無論是先民還是現在的我們,持續團結、找到生存之道的生活方式,始終不變。
寫下家人同時寫下自身,那些被仔細端詳的過往,糾結、矛盾和探問,都成為存在的證明。本期聊聊天邀請分別曾以母親、弟弟為書寫對象的作家江佩津與廖瞇,分享曾經嘗試觸碰、理解並梳開的自剖過程。
來吧!焙焙! 2016 年底宣布休團,各自朝不同方向奔跑前進。四年後,以大港開唱為起點,他們帶回更飽滿的生命經歷與對音樂不變的想望。本期小日子邀請到鄭焙隆、鄭焙檍兄妹檔,以及吉他手曾國宏、貝斯手陳弘禮,一起來聊聊關於音樂的過去與現在,還有多年來的堅定情誼。
關於臺式風格,已有太多的論述,那在短短的電影中該如何述說日常又能觸動人心?《當男人戀愛時》的劇本從韓國發跡,落地到臺灣,導演殷振豪在現有框架下融入了道道地地的臺灣味,巷弄、服裝、角色都像是街道上可遇的小人物縮影。本期特別邀請到導演與女主角許瑋甯,談電影聊劇本,也說了他們心中臺灣與生活的人們的溫柔與堅強。
你還記得第一次看清自己身體模樣的時刻嗎?「原來我竟是這樣⋯⋯」那種無法接受自己的感覺深深烙印在心上,而比起常人,創作者們以更嚴苛的眼光在省視著他們的樣子,害怕、憎恨、無以名狀的恐懼,對於身體這個所有物抱持著各種複雜心情,延伸到成人之後,對於界線的侵犯甚至不知如何回應。
寫作與閱讀,像在玩一場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的交換遊戲,文字是作者在讀者耳邊的私密細語。相較小說能隔空架構另一世界,散文則像被套上一層透明濾鏡,似有若無地透著寫作者的生命軌跡。本期邀請作家蔣亞妮與謝凱特,聊聊寫家庭修補、寫戀人糾纏、寫友誼崩塌,更多時候回溯過往、爬梳苦痛,當刀劃下的傷口結了淺痂,又如何小心翼翼把故事說完、不再自傷。
去年末,由廣播人馬世芳在網路上發起「乙方須團結」活動,點出乙方創作者長期面臨的權利不公平對待,溫柔堅定的陳述迅速獲得各界迴響。本期聊聊天特別邀請馬世芳與作家好友張惠菁,透過乙方事件一起來聊聊對於臺灣創作場景的觀察,那些苦澀、無奈與期盼。
本期聊聊天邀請作曲家盧律銘與導演張耀升,除了談本部片用古典樂串連的音樂創作,也帶到臺灣女性風景,有時溫良恭儉讓,有時卻強悍得能扛起一座家的重量。
近幾年,臺灣音樂祭蓬勃發展,每年免費或購票活動四季不停歇地在各地舉行,而樂團演唱會也變得不輸給主流,有了更繁複、精緻的設計,乍看什麼都在變得更多元、有新的可能性時,疫情突然來了,一切都空白下來,而這幾個月的間歇過去之後,彷彿要把握這些逝去的時光,什麼都更加火熱地進展著,面對接著要一個個到來的音樂節,滅火器和大象體操,一個總是照顧人的前輩,一個努力在長大的後輩,彼此在這意料之外的一年,醞釀出各自的體會和觀察,想使臺灣的音樂場景更好,是大家共同的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