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澤信三郎的布包哲學
一種創作 慢工手作的現場主義
職人的堅持與溫柔
「現在的員工年齡從 20 到 75 歲都有,在我們家沒有退休這件事,只要想工作,就可以一直好好地做下去。」京都「一澤帆布」第四代傳人一澤信三郎與夫人應森 Casa 邀約日前來臺,娓娓說出從製作木工道具包與牛奶外送包起家,何以能夠吸引全日本,甚至海外客人的原因。
不曾委外生產,每一只布包都以職人慢工手作的現場主義貫注其中。就像原本硬挺的帆布包,經久使用逐漸柔軟,職人的堅持在歲月的淘洗後,成為恆久溫柔的陪伴。
有人問我,在追求快速量產時代,為何還堅持手工製作,我的想法很單純,只要這樣做,就不會有偷工減料的事情發生。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委託給國外工廠,想法一定有所不同,那還不如在自己門下,好好地把一件事做好。
如果客人希望加一個放手機的小袋,馬上可以請師傅製作。對我來說,聽到現場的心聲和需求,比起請工廠代工,賺更多錢,要來得有趣多了。
京都有許多超過兩、三百年的老店,相較之下,「一澤信三郎帆布」還算年輕。我想一個品牌能夠延續,必然要隨著時代而變化。早期帆布包都是單一顏色,也幾乎不會有任何圖案,我希望能加入更多設計,成為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包包。
一直以來布包圖案都是自家設計,今年第一次有了合作聯名包款。在一次聚會中,我和太太認識了知名陶藝家與插畫家鹿兒島睦先生,當時剛好我們家拾獲因學飛而摔落的綠繡眼,就請他以這個可愛的小寶寶為主題,春天時為它染上粉色系,秋冬再變化出適合季節的灰色系。
要在帆布包上印染圖案其實十分不易,一個包包的圖案有幾種顏色,就必須在25公尺長的布印染幾次,我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嘗試,還好京都是一個有深厚織染文化的地方,能提供後援,克服困難。
老實說,現在有的包款,多到我自己也記不清,有些一上市就廣受歡迎,也有銷售比較慢的。不管是快或慢,所有包包的版型、布品、配件都會被完整保存下來,連製作的人也都還在,所以永遠不用擔心斷貨或絕版,損壞了想要修補也不怕找不到材料。帆布包用久自然會變得柔軟,我一直覺得帶著皺摺和某種程度褪色的包包,很能展露主人的個性特質,這是一件很寶貴的事,所以希望能盡量為客人修復包包,為延續彼此的緣分而努力。
說起我一天的行程,沒什麼特別的,早上起來頭腦通常都處於混沌狀態,喝個抹茶,吃過早餐,在八點出門。抵達公司後,看看同事的狀況,如果有人不太有精神,就問候一下:「最近怎麼了?」接著到店裡頭澆澆花,餵小鳥,看看報紙,雖然到此為止,聽起來都像沒在工作,但這之間可能就浮現了做包包的靈感。
這個黑底圓點包是今年自己設計的,仔細看這些點,都不是制式的正圓型,或許西方覺得正圓才漂亮,但對日本人來說,事物帶點殘缺是不錯的。也因為顏色和形狀上的深淺、大小和角度變化,看起來有種從宇宙中心擴散的感覺。在設計時,不會限定年齡、性別、用途,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使用。現在很多東西做得很表面,我想透過布包傳達很多細節是肉眼看不到的,需長久使用才能感受到不同,我想人生也是如此,只有內在豐富,才會讓人覺得有趣。●
口述 一澤信三郎
文 駱亭伶
攝 韓承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