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宇庭 推薦
臺中新手書店店長兼雜工。因為愛書,所以開了一間書很少的書店,用新手的態度,再忙也要認真介紹書。

哲學與舞蹈,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藝術領域與形式思維,一個是邏輯思索,一個是身體律動,如何共奏?如何對話?如何找到「疊韻」之處?
綜觀全書,編舞家莫尼葉講的,不只是舞蹈,而是那些舞蹈之外的種種,包括對身體律動、慾望投射、以及舞者從身體鍛鍊中回顧心靈體悟;而哲學家南希談的,則全聚焦於哲學性論述,看他總是非常精簡的先回答提問,然後一一剖析其中所代表的哲學意涵,從符碼、媒介到形式,從《解構共同體》就開始讀他作品的讀者,也許早就習慣這種層層疊疊論述架構,思維之下又是另一種內在知識反映,夾心餅乾似的,多層次又多口味。
身體的律動與哲學思維活動,早在語言與文字出現之前,人類便開始運用。把學科細分,是近代知識的瑣碎化,若回歸藝術類型的範疇、各種類型的實踐裡,「舞蹈的發生,在感受之前,在我們的器官對舞蹈還沒有知覺之前。舞蹈發生在感性之前,在意義之前,無論『意義』這個詞對我們有什麼意義。」由此可知,南希秉持了他一以貫之的解構式論述,將形而上的種種,具體建構在有形但卻又不只是單向度的藝術形式舞蹈之上,藉由關於舞蹈的論述,打通一條通往綜合型的藝術論述形式,是視覺的、聽覺的,「更接近一種通往一切方向的方向,在所有方向的開端游移,將所有方向開展為岔路。」
(完整內容請參閱《小日子》039期 升起營帳 找回自由人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