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謝臺灣!小日子十歲了!


聶永真|回望十年 《小日子》始終是滿意之作



No.116「臺北女生」聶永真


在網路上看過永真急制工作室的空間很多次,大陽臺有綠意、明亮採光與寬敞的動線,但再多的照片都遠不及從老舊公寓樓梯推開門的瞬間,空間與自然融為一體,彷彿有生命,風吹得進來,遠山成為框景,最舒服的是無需明說那股留給他人的餘裕。一如聶永真十年前構思《小日子》雜誌,當年臺灣市場尚未出現類似的風格雜誌,紙本對於讀者而言是資訊傳達的載體,大部分人並不在意版型或風格,但聶永真認為,臺灣雜誌可以嘗試這樣的語彙,在海量的文字中,讓版面仍保有停留,用平面設計帶出平實生活裡令人珍惜的雅緻。

十年前,創辦人黃威融約他在安和路附近的咖啡廳,同行的還有馬世芳及葉美瑤,四人開始《小日子》的構思,「因為之前做過馬世芳的書,所以在風格上已有共識,我從設計端思考,該如何整合大家的想像,整合成具象畫面。」猶記那時的想法還很抽象,想做一本自然、在地、在都會生活但與社區鄰里緊密連結的題材。真正定調版型,是收到攝影師陳敏佳的照片後,那強調樸質、自然的攝影手法,沒有過多的調色,帶點灰,像巔峰時間臺北的車水馬龍。聶永真認為,攝影風格更強調了與周遭環境的連結,在設計上不用再給予更多,捨棄了 icon 與插畫的點綴,讓版面得以呼吸。





No.116「臺北女生」聶永真
No.116「臺北女生」聶永真




當初 logo 則有多次來回討論,第一版是配合英文標使用明體,比例較為細長帶點時尚氣息,他反覆思索小國小民的日常,最終定調黑體、明體、楷書所組成的混合體,不是可愛也不會高冷得讓人難以親近。而問起 logo 小日子中間的空格,他笑說:「想不起來了,應該就是為了好看吧,今天再看這個空格突然覺得它有種神經質的怪,怎樣?我就偏偏要空一格啊,很喜歡,如果規格化的間距看起來就會偏向中規中矩的個性。」

因此他對留白的熱愛是從大學開始,排版學裡讀了很多外國雜誌,在國外「對比」的藝術早已行之有年,空間布局、顏色選擇、字體粗細都算。 「空白是為了讓訊息更加清晰傳達,加上我很喜歡這種令人心曠砷怡的氛圍,就自然而然地往那裡發展。」他沒想過會引起風潮,甚至變成影響力,對他來說,這代表臺灣人能接受多元的美感,只是過去沒有如此多元的嘗試,現在平面設計的百花齊放就像是臺灣社會狀態,包容接受不同的美與價值觀。



No.116「臺北女生」聶永真
No.116「臺北女生」聶永真


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再次回望創刊號,他仍認為是滿意之作,當時創刊的情景仍歷歷在目,尤其第一期的封面故事「我們喜歡吃早餐」聚焦在一件小但卻重要的事,將《小日子》的精髓精準點出。

小日子一路走到十歲,身為創刊號的設計師,他在遠方看著雜誌茁壯,有感於近年紙本逐漸凋零的同時《小日子》華麗轉型,讓商業模式得以支撐文化理想找到平衡的狀態。 「平衡很重要,這是生活的狀態也是設計的手法,只要平衡了,後面的事都能安安穩穩地繼續下去。」他淡淡地說。 ●









 Gill Li
 Jimmy Yang



聶永真 臺灣平面設計師,永真急制 workshop 負責人,為國際平面設計聯盟(AGI)首位臺灣會員。《小日子》創刊號設計者,他強調使用留白或極簡,不代表就是好設計,如果細節沒被妥善地對待那就是誤用。近年來害怕有人 tag他 # 聶永真文青風,在此特別聲明。





分享:

發佈留言

Left Menu Ic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