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讀臺灣|漫步基隆港都城鎮 探尋因海而生的古老羈絆
對於想嘗鮮的料理新手,連要正確指認出小販口中的「嘉鱲、狗母魚、午仔……」都顯得有些困難。本次文化部「走讀臺灣」閱讀活動,透過「閱讀風土,以書帶路」的號召,邀請基隆出身的作家曹銘宗老師帶路,以其著作《一午二紅沙,三鯧四馬鮫:台灣海產的身世》為核心,循線深入城市內裡探索基隆,從日常生活窺見鮮活的故事。
對於想嘗鮮的料理新手,連要正確指認出小販口中的「嘉鱲、狗母魚、午仔……」都顯得有些困難。本次文化部「走讀臺灣」閱讀活動,透過「閱讀風土,以書帶路」的號召,邀請基隆出身的作家曹銘宗老師帶路,以其著作《一午二紅沙,三鯧四馬鮫:台灣海產的身世》為核心,循線深入城市內裡探索基隆,從日常生活窺見鮮活的故事。
寫下家人同時寫下自身,那些被仔細端詳的過往,糾結、矛盾和探問,都成為存在的證明。本期聊聊天邀請分別曾以母親、弟弟為書寫對象的作家江佩津與廖瞇,分享曾經嘗試觸碰、理解並梳開的自剖過程。
在讀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時,簡直被嚇壞了。驚嘆於作者清晰、細膩的鋪陳功力,好似她握著一把強力無敵吸塵器,故事中的每個細節都像縫隙中的塵蟎──被好好地吸附、且收服起來了。因著閱讀的愉悅感到通體舒暢又不可思議的同時,更了不得的在於,每一個恍神間,我總分不清自己是在讀小說,還是凝視著現實。
對我來說記憶是一種絕對獨特與私密的存在,而攝影就像是給了這樣的隱私一個破口,贈予好奇者一個窺探的契機,在流動的時間裡,壓縮了拍攝當下的外在與內在表象,成為了串聯時間、空間與私領域的實體產物。而傑夫.代爾(Geoff Dyer)在《持續進行的瞬間》中整理了不同主題的集體心靈意象,給予記憶一個解釋與共鳴的機會。
撰文=顏忠賢 / 1996 / Lars Muller 作家、藝術家、策展人,現任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。藝 術設計作品於多國參加展覽,著有《軟建築》等18本書。 攝影=李盈霞 建築是迷離的。一種追憶似
撰文=蔣惠仙 資深文化工作者,現任果力文化副總 編輯。關注台灣食物、農業、友善土 地相關議題,期許自己以出版呈現台 灣的好人好山好水。 攝影=李盈霞 林生祥,美濃客家子弟,以《大地書房》
撰文=李偉文 牙醫師、作家、環保志工,二十年前 與朋友成立荒野保護協會。著有《教 養可以這麼浪漫》、《幫青蛙找新 家》等書。喜歡閱讀,將診所變成社 區民眾的圖書館。 攝影=李盈霞 或許這
撰文●攝影=莊祖宜 天天在家做菜的飲食工作者,現居上 海,有一兒述海。著作《廚房裡的人 類學家:「其實大家都想做菜」》。 Canal House Cooking 是一套特立獨行,卻又特別平易近人的食譜
將排版桌裝進書裡一本書了解活字印刷 一個生活記憶 臺灣活字印刷 一顆顆鉛角安放在木箱,老師傅倚著燈光,手裡抓起鉛角,動作俐落地擺放在排版桌上,再印製出精美的印刷品。許多人只看得到成品,卻看不見幕後的製
這本繪本是獻給曾經失去過的你們 一部文學繪本 《星星碼頭》 身為插畫家,我習慣用圖像來表達情感,但有時也喜歡寫寫字。文字裡有各種細微的語句,還有代表神祕事物的名字,如果作者的功力強大,只需要幾行文字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