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子│山系策展人:我們與自然的距離

最喜歡的是高山入夜後的星空,沒有光害的夜晚可以看到整條銀河,那是我第一次覺得跟地理課本上的圖片這麼接近。在三千公尺上的臺灣是另一個風光,除了地貌上的不同,還有從另一個角度看到這片土地的感動。出社會之後,我很久沒有爬山,有次詹偉雄大哥約我去冰島爬山,又再度燃起了我的爬山魂,就一直到現在了。

洪信介│可能有天會死在山裡 反正我本來就屬於那裡

在阿改的家鄉,小孩都是放養的,幾乎沒有人不爬樹。不愛讀書的他,十幾歲的時候發現野生蘭花可以賺錢,自此開始了採集之路,那時候僅是野採,只認得有價值的蘭花,當時資訊不如現在發達,遇到不懂的他便週末泡在圖書館裡翻圖鑑,雖然自嘲不會念書,但這方面的記憶力倒挺驚人的,日積月累也變成一本行走的植物百科。

盧明昱│為了戰勝自我 踏上 30 天的中藏旅程

接下來的日子,心中始終懷著這項未完成的計畫,就像是那座沒能攻頂的山岳,總有一天還是得要戰勝它,隔了一年,默默在心裡定了一個起始點,我背起基本的裝備行囊,踏上為期30天的中藏旅程,去面對那個曾經失敗的自己,期望能讓故事導向不同結局。

邱承漢│接受真正的自己 才能見到理想的山

回想六年前第一次登山,儘管天候淒厲加上體力不佳,讓我的嘉明湖之行不見天使的眼淚,只有自己的眼淚,但山依然吸引著我,熱切、持續地投入其中。從剛開始每年兩三座,到近兩年盡可能每個月都往山裡去,我嘗試在每一次的登山裡拓展自己—身體上的、感官上的,以及精神上的。

柯玟曲│帶著撤退的勇氣前進 在山裡攝影找到初心

為了放慢腳步感受閒適寧靜的時光,我更講究吃食,甚至備料帶上山料理,拌炒醃漬雞肉塊做成三明治早餐,麵粉加水調製手工蛋餅皮,晚餐試過咖哩飯、親子丼、野菇炒飯,仔細擺盤拍攝後,熱熱地吃下非常滿足。因為想讓更多人見識高山的美,我開始寫文章分享山景和煮食樂趣,時常有人驚呼原來臺灣也有如此壯闊的地方。

戴子│山多給了五秒鐘 讓我更能面對這世界

我認為會不斷往山裡去的人其實都有一定程度的社會適應不良,我就很不習慣持續跟人溝通。當你想把一件事做到最好,狀態也需要維持在很好、或至少還不錯。前幾年家裡有狀況,面臨了至親離世。走到這個階段,就只想簡單的生活;去山裡時不再揪著那些難題,能想的都是晚餐要煮什麼。

Cicada│從深海到高山 我們用音樂寫登山日記

我們四個人第一次一起登山是合歡北峰,前一晚罡愷因為重感冒吊了兩瓶點滴,用意志力上山;第二次是去嘉明湖,這應該是庭禎有生以來參與過最需要耐力的行程,我們離開嘉明湖後,突然下了一場大雨,體感溫度很低,她走到最後,還掉了幾滴淚。然而山就是如此變化莫測,預期的風景總跟遇上的不同,就算遇上了也常與想像的兩樣光景,全都得看山神的心情。

Left Menu Ic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