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設計想法 尊重各地文化的創新概念
撰文=許哲寧
攝影=Jacob
圖片提供=立偕建設

出身於日本新潟縣鄉下的日本藝術策展人,也是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、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催生者的北川富朗,高中畢業就離鄉到東京求學、工作,但偶爾回鄉,卻發現日本的鄉村受都市發展的影響,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到大城市工作,鄉村的人口外移,只剩下老人,因此造成不少空屋、廢校、人口老化等問題。
「在這樣的情況下,藝術可以做些甚麼事情來幫忙呢?」北川富朗每次回到新潟,都會自問,因此開始進行了一連串結合當地市町村特色的「藝術項鍊計畫」。這個計畫不希望因為行政區的劃分,讓許多村落失去原有的特色,甚至被邊緣化,同時透過周邊村落串聯的方式,變成地區規模的活動,吸引年輕人回到故鄉,為地方貢獻心力,重拾村落昔日的活力,重新看見不願離鄉的銀髮族笑容,因此先後籌辦了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」與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」。

北川富朗策劃大地藝術祭的初衷是「讓都市人重新感受自然的清新與最純樸的人際關係」,藉機讓藝術家與農村居民有交流與互動。大地藝術祭的特點之一就是大部份的作品都是置放於私人土地上,藝術家必須事先和農地主人溝通,從陌生的初次見面、相互熟識、溝通想法,甚至說服可能對藝術毫不了解的農民,同意在農地上進行藝術裝置創作,等於需要有居民的支持,才能夠完成一件作品。每一個參展作品背後都有「從陌生到取得共識」的故事,像是俄羅斯藝術家夫妻Ilya&Emilia Kabakovt創作的「棚田」,就是夫妻倆駐村暫居後,每天清晨即起和農夫一起下田工作,才取得農夫同意可以將作品放在自己的土地上。
專研於都市計劃也是日本故鄉守護行動重要長期推手的西村幸夫,也和北川富朗一樣,他認為藝術可以賦予老建築新生命,不會因為歲月痕跡的鑿琢而凋零。
西村幸夫協助不少東京市區老建築的改造,像是在東京車站附近的日本工業俱樂部,是座一九二〇年完工的老建築,在東京車站周邊的都市更新計畫中,曾經因為過於老舊,因此瀕臨被拆除興建新大樓的命運。但是經過合力討論,決定拆除一小部份,留下當時的內部裝潢以及原有外觀,新大樓配合舊樓往後退縮興建,才有今天新舊並存的樣貌。
在東京銀座四丁目,1894年興建的「和光百貨」,一直是當地的重要地標,為了保留建築的原貌,大樓外觀沒有任何招牌,當地的民眾也認知到「是不是應該要讓這些廣告無止盡的張貼呢?」甚至後來日本連鎖藥局松 本清在此地新開分店,一度掛上色彩鮮豔的招牌,引起當地很大的反彈,儘管當時沒有法律可以強制商店不要掛招牌,但是當地的商店街組織卻自發性地找商家溝通,希望能夠維持素雅的外牆,保有地方建築的特色。 這種精神也是一種在地藝術,要靠當地住民實際行動才能夠達成。
全球各地不停有許多大型的藝術展覽和建築設計作品,在不同城市陳列,這些作品都是經過選拔賽的過程,最後才能夠落地擺放。 從提出設計概念,到作品進駐當地,整個過 程一定都要先和當地人進行長期溝通,因為,在地住民是最了解當地既有的文化,外 來的藝術家和建築師都要先蒐集當地的風土 民情,並且帶著對原有文化的尊重,才能夠激發出更好、更創新的點子用藝術創作來活 化地域。
到底這樣的設計概念價值何在?西村幸夫相信現在對於這樣保存舊物和活化地方色彩的價值觀念,正在產生巨變,而那個力量來自於藝術。尤其在一個人口外移的村落,很多老舊的空屋民宅是不被承認是有價值的,但 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,一旦有藝術作品出 現在裡頭,這個空間就會重新被賦予無窮的可能性。
這也是北川富朗和西村幸夫不停地在各地的 村落奔走,希望藉由藝術與不同地方文化結 合,透過外來藝術家與當地居民合作,能夠 為沒落的村鎮投射一盞聚光燈,讓原本充滿 文化生命力的地方,被世界看見。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