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大自然的遊樂園 帶回的不只是風景
流動的水渲染出各種波紋,就像是一條蓬鬆輕盈的毯子,溫柔覆蓋在大地之上。潺潺水聲圍繞於耳邊,讓慣性繃緊的肌肉與心靈逐漸鬆展開來,撫平日常的焦慮、療癒積累的情緒。
流動的水渲染出各種波紋,就像是一條蓬鬆輕盈的毯子,溫柔覆蓋在大地之上。潺潺水聲圍繞於耳邊,讓慣性繃緊的肌肉與心靈逐漸鬆展開來,撫平日常的焦慮、療癒積累的情緒。
一世紀的守護鑲嵌南洋老房子的花樣年華 一種文化遺產 土生華人瓷磚 文、攝 藍郁 閒來無事喜歡看老房子。新加坡的老建築散布島國,有的被高樓大廈給遮蔽,一不留神容易擦身而過。有的集中市區以外,慢慢欣賞總有
兩年前,和平壽桃在新莊老街旁正式開幕,他對於壽桃的想像也藏在空間設計中,多角大門、頂部的木構建築,青花圖騰的藍白地磚,將傳統元素拆解,轉化成中式簡約的現代風格,他相信文化的延續不僅是圖像式地複製,而是將底蘊重新注入當代生活中。
會踏入社造,是因為 2015 年一群成大建築系的學生號召附近店家,不斷地找我們討論、開店家會議,目的是希望我們能夠跟社區裡的長者有多一點互動,讓他們不要整天都悶在家裡。我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,一開始是協助,後來變成以我的店為據點,邀長輩們過來認識我的店、教做餅乾。
夜不一定昏暗或朦朧讓醇美清酒點亮你的寂寞 一間溫厚酒吧 丘香 Sake Bar 文 Peas Lin攝 簡子鑫 臺北的夜晚從六點就開始蠢蠢欲動,下班時間到了,有的人往燈紅酒綠的地方去找邂逅,有的人往色
每次攝影都是一個當下,拍攝人物都是沉重的,融合了我的視角,但不能只有我的詮釋。每次攝下一段故事,也是一次次跟自己的對答,照片成為一幀被攝者、城市與我共存的風景,漸漸地攝影從興趣變成了使命,不斷地促使我拍下去。
何景窗的房間精心陳設著筆墨紙硯,空氣中幽幽的薰衣草香;詩人鴻鴻的主題房則是播放著輕快的爵士樂,薩克斯風的悠揚面對碧綠山景令人無限舒暢。最讓我難忘的是徐珮芬房裡那些書籍、手稿和未完成的拼圖,也許是記者會當天她本人並未到場,反而使這些物件都像是她才剛離開房間留有的餘韻,桌上的徒留某段詩尾:「不需要一個個說過再見,你是你的明天。」
法國香頌歌手吉爾伯特.貝考(Gilbert Bécaud)在莫斯科演出後,以愛上俄國導遊為題材創作了《Natalie》,歌詞中出現了魔幻場景:「我們去 Café Pouchkine 喝巧克力」。擁有法俄血統的傳奇大亨安德烈.戴洛斯(Andrei Dellos)眼看觀光客遍尋不著虛構的咖啡館,決心化想像為真實。我替南歐來的朋友鬆一口氣,如今他能暫躲北風。
原以為是當地人開的書店,沒想到老闆其實來自臺灣,她的名字「娃娃」恰巧與達悟族語裡的海「wawa」同音,也是書店名字的由來。
會選擇走訪函館,僅僅是因為一張偶然在網路上看到的照片。那是一棟緊鄰大海、有著大大玻璃窗的紅色小屋。陽光乘著波浪打進窗裡所投射的明暗光影儼然是日本電影場景,我暗下決心總有一天要親自走入這片風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