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城兩鍋論 酒足飯飽恰恰好
在臺北西區我最喜歡兩種鍋正好和移民聚落有關,一是國府來臺後的北方口味「酸菜白肉鍋」,一則是更早期的南方料理「沙鍋魚頭」。咱們中午一鍋外省老爺子、一鍋晚上臺客拼酒,兩鍋吃個酒足飯飽恰恰好。
在臺北西區我最喜歡兩種鍋正好和移民聚落有關,一是國府來臺後的北方口味「酸菜白肉鍋」,一則是更早期的南方料理「沙鍋魚頭」。咱們中午一鍋外省老爺子、一鍋晚上臺客拼酒,兩鍋吃個酒足飯飽恰恰好。
「火鍋」是臺灣最為重要的飲食型態,口味眾多湯底、菜盤、與肉類,與琳瑯滿目的火鍋料;無論是一個人自己吃的小火鍋,或是眾多好友聚餐首選的酸菜白肉與麻辣鍋,火鍋在臺灣人心目中的地位,應該很難被動搖。
臺灣人一年四季都愛吃鍋,這些充滿地方感的火鍋食材你吃過嗎?
平面設計師彭星凱,以作品《物起源於黑 源於虛無》和夥伴一舉成為 26 年來首個獲得英國 D&AD 獎藝術指導類的臺灣設計團隊。這次與學籽合作線上課程《彭星凱論設計:改變觀看視野的思考與實作》,帶大家重新理解生活、以自我主張參與這個世界。
菜粽在粽子界始終是一獨特的存在。相比於肉粽圈百花齊放的生態(餡料五花八門,每年眾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想方設法要找到新的食材包進粽中)。菜粽的味型就顯得寡淡,唯白米、土豆、粽葉三項元素,再撒些花生粉與淋上油膏,吃的是米的軟糯與葉的清香,撇去了肉粽葷料的負擔,菜粽清清簡簡卻格外耐吃,無論當早點或正餐或滿足一時的口慾都相當適宜。
很多人一開始可能都是以竹材質認識到范承宗,或許會誤認他是專攻竹藝的藝師。但擁有工業設計背景的他,卻不曾將自己的創作面向侷限化,他能靈活運用不同傳統工藝裡的技藝核心,將各樣的媒材重新組合、詮釋,找到這個世代在工藝創作上的可能答案。
天縱奇才、老靈魂的歌手、華語音樂活血、多變高能的創作者、瘋狂熱烈的演出者,現在又多了一個身分認證 —— 第33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 ,訪談總要將受訪者分類,再一一貼上標籤,這樣讀者才能從中領略你在寫一個什麼樣的人,透過幾個小時裡捕捉到的蛛絲馬跡拼湊出的片段速寫,去感受這個不一定有機會與他們面對面聊天的人。 我先說我的結論,李權哲是直覺的動物。
每個人活在世上或多或少都帶著傷痛或是壓力,我試著把這些狀態用帶點幽默的隱喻方式畫出來,希望能激發觀者的好奇與思考,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分析或理解,面對自己的過程總會伴隨著些許痛苦,但若能藉此找到一些些共鳴甚或是解答,那對於彼此來說就是最棒的禮物了。
不知道家裡發生了什麼好事,父親突然很開心地說:「我們去戀戀風塵。」這句話從他口中說出來,變得異常地詭異,那時我高中了,我知道什麼是「戀戀風塵」,那是當時流行的一家懷舊餐廳,我在臺中讀書,第一家「戀戀風塵」開在一中街,我跟朋友去過,裡面古色古香,頗為風雅,賣很多特色食物。豐原為什麼會有「戀戀風塵」我不知道,但收店後父親把店的鐵門拉下。
小日子誰喜蹦 c’est si bon|一與機器人庫卡共舞 創造重返童年的Magic Moment ft.—黃翊
本集誰喜蹦與文策院故事現場合作,要請黃翊跟我們分享那齣為了孩子們而創作的舞劇《小螞蟻與機器人:咖啡小酒館》,這齣定目劇打破了舞者與觀眾們間的距離,透過人類和機器人互動過程(小庫卡甚至會作點心跟泡咖啡呢!),打造出大人跟小孩都能參與都能看懂的舞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