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才|原來泡麵也有不軟的啊
後來,我開始上學,只在週末回外公家吃飯,也當然就沒有軟泡麵了。長大後,第一次自己煮泡麵時,不確定該煮多久,反而煮得軟硬剛好就熄火,我彷彿見到新世界一般,原來泡麵也有不軟的啊。從那之後,我再也沒有吃過軟泡麵。
後來,我開始上學,只在週末回外公家吃飯,也當然就沒有軟泡麵了。長大後,第一次自己煮泡麵時,不確定該煮多久,反而煮得軟硬剛好就熄火,我彷彿見到新世界一般,原來泡麵也有不軟的啊。從那之後,我再也沒有吃過軟泡麵。
常覺得泡麵最大的魅力除了那絕對會水腫到隔天的重鹹,那種理所當然出現在生命裡,並和自己在某些特定時刻產生連結,好像是件更神奇的事。
有多久沒有造訪自己喜歡的咖啡店裡,窩在一直以來熟悉的角落,喝上一口美式或拿鐵,而空氣裡瀰漫著剛烤好的戚風蛋糕的味道,一切都讓人如此心安。小日子編輯部推薦出六間皆獨具特色的咖啡店,如果裏頭有你的心頭好,不妨用行動去支持他們,讓我們一起期待能回到咖啡店的時刻吧!
原以為兩週便會結束的限制,如今已進入第三十天。無法隨意出門的日子,位於臺北某老舊公寓五樓的女子宿舍裡,四女一貓的日常漸漸開始出現了些變化⋯⋯
我不太愛社交,但絕非討厭人們,只是習慣拉開點距離,站在觀察的旁觀位置,去發現一些日常裡的有趣事物,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產生連結卻是從沒想過的,插畫不僅代替了內向的自己表達,也將這些新的意義帶去自己到不了的遠方。
受過嚴謹的藝術教育很長一段時間,在2017 年蛋君與夥伴兼伴侶晨嘉接觸到了「小誌」這樣的刊物形式,渴望自由的心在小誌裡找到出口,小誌沒有框架,能夠簡單也可以複雜,在小誌的召喚下,兩人成立了工作室,蛋君將過往的作品整理成小誌出版,參加了當年的草率季。
寫下家人同時寫下自身,那些被仔細端詳的過往,糾結、矛盾和探問,都成為存在的證明。本期聊聊天邀請分別曾以母親、弟弟為書寫對象的作家江佩津與廖瞇,分享曾經嘗試觸碰、理解並梳開的自剖過程。
養嬰半年,仍然常在半夜,掙扎於滿足生理或心理需求的天秤。近日梭哈睡眠時間,讀蘿拉.杜奎爾《孩子,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》,她真誠描述自己生子後慘烈的產後憂鬱,如何發病及治療。讀畢第一層感受是荒謬──這也太誇張了吧,為什麼會走到這地步呢──接著想起,我和她並無不同。
棉花糖自2013年休團後各自發展,今年初帶著新專輯《一切都是為了與你相遇》合體復出,懷著八年來的所遇所見再次聚首,寫下對彼此的難以言說的情感。
來吧!焙焙! 2016 年底宣布休團,各自朝不同方向奔跑前進。四年後,以大港開唱為起點,他們帶回更飽滿的生命經歷與對音樂不變的想望。本期小日子邀請到鄭焙隆、鄭焙檍兄妹檔,以及吉他手曾國宏、貝斯手陳弘禮,一起來聊聊關於音樂的過去與現在,還有多年來的堅定情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