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er story 105 I Can’t Live Without Café
不把書櫃當附屬品
是我心之所向
文 許馨仁 插畫 廖振堯
┃ 陳繁齊 ┃

陳繁齊 文字創作者,寫詩也寫散文,文字外的興趣是攝影、吉他,曾出版《下雨的人》、《風箏落不下來》、《脆弱練習》等作品。近幾年累積落落長的咖啡店口袋清單,最喜歡的依舊是位在萬華的森耕耕。

喜歡待在咖啡店,是當兵那年硬培養出來的,難得放假不甘願在家浪費,就跑到咖啡店窩著。我喜歡格局分明,座位有一點私密感,不會有人從旁經過瞄一眼螢幕的那種。進門後不需四處張望或和座位上的人尷尬對視,熟悉店裡的規範,能快速找到位置。重複去的幾間,店主的問候讓我知道自己有存在感、被記得,卻又將進一步深聊的選擇權留給我。
不過這一切最重要的是水,水要順口、不會太生,沒有鐵味,我想可以這麼說,水大致影響咖啡的品質,或說一間咖啡店能顧及水好不好喝,通常其他東西不會馬虎。有時我一杯拿鐵或手沖,配個甜點就撐一餐,檸檬塔我走極酸派的,一定要很酸才行。大多會事先決定好幾個小時內在這裡完成幾件事,忙工作寫稿,或想快快把一本書看完也會去。
我常觀察店裡的書櫃,在咖啡黑潮架上發現夢幻絕版作品吳俞萱的《交換愛人的肋骨》,知道老闆竟願意分享並供人翻閱,忍不住在心底對老闆起敬,此後也養成了在舊書櫃裡面找絕版書的興趣。路上撿到一隻貓店裡存有前陣子社群熱議的《如何把妹》、《如何撒嬌》,吸引不少人來朝聖,店面雖破破舊舊,書櫃倒成了特色。我常去的大稻埕幻猻家,某次看見剛出版不久的《人魚紀》,很訝異它書籍更新的頻率,書況也大多完整,相比這間咖啡則舊一些,但仍不少品味良好、議題偏硬的讀物。還有只到訪兩次卻印象深刻的臺南 a Room,藏書豐富但毫無舊書的潮濕味。最後是位在中正紀念堂的生活在他方,一半以上的區域放置各國繪本。
我所愛的咖啡店有個共通點,他們不將書櫃認知為附屬品,不是隨意端出自家藏書塞滿,循著書背讀懂店主訴說的,就算什麼也沒準備空手進入,也能耗上一整天。●
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
Cover story 105 I Can’t Live Without Café
Part 1 咖啡店就是 你我的性格相遇之處
Part 2 咖啡不只是咖啡 有甜有鹹才完美
Part 3 臺灣咖啡再升級 科學分析破盲點
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